目前,多元化演艺新空间作为城市演艺发展的新形式、新业态在我国 各大城市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正逐渐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及演出市场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演艺新空间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 引发了文化、旅游与商业携手“破圈”,塑造新的业态,带动新的消费, 进一步提升人民幸福感与满足感。
近年来,国家及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针对演艺新空间的指导性文件, 如 2019 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推进旅游演艺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 类旅游演艺项目,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供给体系 [1] 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鼓 励建设集合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 [2];2021 年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明确了 主攻方向 [3]。
国家、行业相关政策的鼓励和倡导,推动了演艺新空间的探索,促进 了国内部分城市开启了演艺新空间的试水和发展。
自 2019 年起,上海市就大力发展演艺新空间,鼓励商业综合体、文 创园区、经营性旅游载体等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开辟新型演出场所,通过 文化演艺活动带动餐饮、购物等综合消费。商场、酒店、餐厅、书店、艺 术中心、文创园区、旅游景点、游轮等形态各异、业态多样的新空间各自 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出别具特色的演出形式。
根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 年 1 月 18 日公布的数据,2022 年上海 共举办营业性演出 31582 场, 观众人数约 568.9 万人次。在营业性演出中,
专业剧场演出 7951 场, 占比 25%;演艺新空间演出5263 场, 占比 17%;景区、 商场、酒吧等举办演出 18368 场,占比 58%[4] 。在疫情复工复产阶段,演 艺新空间发挥其灵活、开放的优势,最早推出演艺项目,成为激活疫情后 演艺市场的生力军。
目前,国内其他一些地区也陆续出台了有关演艺新空间的有关标准和 指导性文件。但对于演艺新空间完整、系统的定义以及相关理论体系和标 准尚待深入探讨和完善。
(一)演艺新空间的定义及类型
1. 上海市有关演艺新空间的界定
上海是国内首个从政府管理层面推出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的城市。 2017 年 12 月,上海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 意见》( 以下简称“文创五十条”),明确提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要优化演艺设施布局,鼓励商业综合体引进创新演艺项目,支持和鼓励社 会资本新建改建剧场和演艺空间。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在上海市文化和旅 游局的指导下, 于2019年5 月推出《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试行版)》。该标准中提出的演艺新空间,是指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新型演出场所,主 要包括四种类型:
(1)多功能小型营业性剧场;
(2)在相关建筑内开办的室内营业性演出场所 ( 包括商业综合体内的、 办公楼宇内的营业性演出场所等 );
(3)在相关建筑内开办的营业性演出场所 ( 包括产业园区内、已改 造的老厂房内、众创空间内的营业性演出场所等 );
(4)在经营性旅游载体内的营业性演出场所 [ 包括旅游景区 ( 点 ) 内、 游船内、邮轮内的营业性演出场所等 ]。[5]
2. 大连市有关演艺新空间的界定
2023 年 1 月,大连市文旅局发布《关于开展大连市演艺新空间征集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演艺新空间指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新型演出场所。主要包括六种类型:
(1)多功能小型营业性演出剧场;
(2)专业剧场、艺术表演团体等演出场所拓展的营业性演艺空间;(3)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拓展的营业性演艺空间;
(4)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商圈广场、办公楼宇等相关建筑内开 办的营业性演出场所;
(5)产业园区、已改造的老厂房、众创空间等相关建筑内开办的营 业性演出场所;
(6)音乐酒吧、茶楼、咖啡厅、酒店等拓展的营业性演出空间。 [6]
3. 演艺新空间的特点
上海和大连关于演艺新空间的界定,略有区别。但定义都明确演艺新 空间是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新型演出场所。
演艺新空间具有一定业态融合特征,且演出形态各异。
(1)就场地而言,包含:
1)多功能小型剧场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拓展的营业 性演艺空间;
2)在相关建筑体(商业综合体内、办公楼宇内、产业园区内、老厂房内、 众创空间内)开办的室内(外)营业性演出场所;
3)在音乐酒吧、茶楼、咖啡厅、餐厅、酒店等餐饮娱乐经营场所拓 展的营业性演出空间;
4)在经营性旅游载体内 [ 包括旅游景区 ( 点 ) 内、游船内、邮轮内 ] 的营业性演出场所。
(2)就演出形态而言,包含:
1)沉浸式互动演出
沉浸式互动演出是一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让观 众近距离观看、参与戏剧演艺的艺术形式,场景的营造对于实现沉浸式演 出的效果至关重要。演出地点多在商业综合体、改建的老厂房或文化产业 园区内,以及其他可再利用的建筑空间内,代表性演出为上海的《不眠之 夜》、北京的《现在开市》等。其中《不眠之夜》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悲剧《麦克白》,是结合了现代舞、 音乐和表演元素的综合性演出。该剧是在上海市中心由旧办公楼改造的一 座 5 层建筑内的 90 多个戏剧场景构成的演艺新空间演出,打破了舞台的 约束,观众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自主选择观演路线,成为自由探索的冒 险者。正因如此,观众往往多次复购,感受不同的剧情体验。该剧从 2016 年 12 月 14 日上演以来, 至今连续演出超过 1553 场,观演人数逾48 万人次, 平均上座率高达 90%,成为众多游客打卡的旅游演艺剧目之一。
2)脱口秀
脱口秀演出是一种以单人或团体形式呈现的喜剧表演。在脱口秀剧场 表演中,演员通常会针对社会现象与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戏 剧化的演绎,和观众进行互动。
脱口秀演出市场需求增长快,我国有的城市甚至拥有 20 家至 30 家脱 口秀厂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 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 2021 年脱口秀市场全年商业演出场次 1.85 万场,票房收入 3.91 亿元,比 2019 年增长 50% 以上。脱口秀大部分为驻场演出, 演出场地涵盖专业剧场、 小剧场及多种演艺新空间,演出灵活度高,全年场次月平均分布稳定。
3)Livehouse
Livehouse 多以独立音乐人或签约艺人的现场音乐演出为主,在国内 大多与餐饮业态融合,主要分布在餐厅、酒吧等餐饮场所。演出可以涵盖 各种音乐风格,从流行音乐到重金属、摇滚乐、爵士乐、电子音乐等;特 点为站立式观看,现场氛围热烈,观众可以和表演者互动,共同创造独特 的音乐体验。
2007 年世 纪乐 梦(北 京)文 化传媒 有限公司在 北京 首 创了 MAO Livehouse,现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重庆等 9 座城市连 锁经营;其中广州 MAO 的占地面积为 700 m2,能够容纳 800 名以上的观众。2019 年一年内,MAO Livehouse 演出全国累计超 1500 场次。
4)其他
还有一些演艺新空间不限于上述分类,类似游轮、展览馆等内设演艺 功能的场所,由于演艺形式边界模糊,故暂且列入其他分类,如武汉知音 号游轮、光廷光影艺术展演等。2017 年 5 月 20 日,武汉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公演,截至 2021 年已演 1160 多场。该“知音号”大 型主题演艺游轮,全长 120 m,宽 22 m,高 15 m,共 4 层,在近 6000 m2 的 大型漂移演艺空间内,108 位演员参加演出,单场演出时长 108 min,独 特的沉浸式观演体验让观众久久回味。
综上可见,演艺新空间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应的分类边界模糊,缺乏 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及技术标准。不同的演出形式对场地空间、专业设备有 不同的要求,见表 1,演艺新空间面临着安全运营管理等诸多难点。
图片
表 1 不同演出形式对场地及设备的需求
注:以上数据以典型案例为主,重要程度以星的数量进行区分;“其他”类因形式多样,界定较模糊,暂不区分。
截止本公告日,股东张家界市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累计质押股份5632.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49.99%,股东张家界市武陵源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累计质押股份3023.72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99.99%。本次质押后张家界十大股东的累计质押股份占持股比例(占持股比例的计算以公司最新一期财务报表公布的十大股东的持股总数为基准)见下图:
(二)演艺新空间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除北上广等演艺新空间发展较早的一线城市外,国内其他城市 各式各样的演艺新空间也迅猛发展,多元化的演艺新空间已成为行业发展新业态。较为成熟的演艺新空间,已形成品牌化、具有竞争力的 IP,普遍 具有“演艺 ”的业态融合趋势。
1. 演艺新空间的现状
(1)演艺新空间的地域分布
从国内演艺新空间的发展现状来看, 各个城市演艺新空间发展不平衡, 呈现阶梯式发展的特点。上海、北京等发展较早的城市走在前列,其选址 布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绝大部分演艺新空间集中在中心城区,而郊区仍 处于空白状态。
从地域分布上看,依托于城市条件及演艺资源,演艺新空间存在各地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情况,大部分城市的演艺新空间场地资源尚未 被充分挖掘。相较于国外已趋于成熟的演艺新空间, 国内还存在一些差距。
以上海市为例,截至 2021 年,已认定了 100 家演艺新空间 [7] 。从选 址布局来看,已经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演艺新空间集聚区,诸如亚洲大厦演 艺新空间、“演艺大世界”环人民广场剧场群等。
北京市制定的《推进“大戏看北京”工作方案》提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 的举措,包括盘活用好各类剧场设施资源,最大限度挖掘利用全市演出空 间资源以适应不同演出需求;制定出台演艺新空间专项政策等,为演艺新 业态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保障 [8] 。目前,北京市的中心城区集聚大麦“当 然有戏”沉浸式剧场、王府井街区开心麻花戏剧新空间等, 形成“城中有戏, 戏中有城”的文化意象与格局。
国内其他地区也打造了结合地域特点的演艺新空间。以江苏省为例, 打造“演艺新空间”成为江苏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2021 年,江苏省委 宣传部、省文旅厅推出《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 2025 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价值、鲜明特色、社会影响力的小剧场,随后多家小 剧场先后推出多种创新演出业态。如常州首部大型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 在旧厂房改建的小剧场上演。以一个演出空间带动一个片区的消费,成为 文化消费新场景。 [9]
(2)演艺新空间的业态模式
关于演艺新空间的规模标准,《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 ( 第二版)》 在硬件标准中提出,新空间演出场所应为固定场地,面积不小于 200 m2,或观众座位不少于 50 座。从国内各城市的演艺新空间发展来看,已经有 远超出该标准的演艺集聚区形成, 但大多数的演艺新空间都以“小”而著称。目前国内演艺新空间具有以下 5 个特点:
1)已培育成熟,辐射面广,涵盖商圈在内,具有一站式消费特点的 演艺新空间集聚区;
2)孵化型小型室内新空间,普遍具有主要面向年轻观众,制作成本 较低的特点;
3)演出形式以较为常见的“音乐型”“戏剧型”“传统戏曲和曲艺型” 为主,同时“互动式”“沉浸体验型”等日渐兴盛;
4)结合城市更新对历史建筑的改造, 使演艺新空间与建筑艺术相融合, 形成新的文化符号、文化特征;
5)依托公共空间, 融合多元化的演出形式, 各种业态融合属性明显, 具有使用功能的复合性。
由此可见,演艺新空间尚处发展初级阶段,总量尚有增量,地域分布 尚待均衡;加之演艺新空间经营主体的专业性、业务细分等方面仍有待提 升,演艺新空间业态有待完善和发展成熟。
2. 演艺新空间的发展趋势
(1)演艺与商业业态融合,向“演艺 ”模式发展
《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显示,上海市已经 确定了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20 多个市级商业中心、40 多个地 区级商业中心和遍布全市的社区商业中心的基本商业空间布局 [10]。如上海 市瑞虹天地月亮湾引入开心麻花出品的沉浸式喜剧《疯狂理发店》,带来 观众的同时还促成餐饮、购物等连带消费。随着商业空间布局的规划,演 艺新空间将为上海全市商业中心植入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和高识别度的品 牌标签。
北京市结合“文化商圈”计划的实施,联动前门、隆福寺、南锣鼓巷 等商业街区品质化发展战略和产业融合, 植入高品质文化设施、文化景观、 文化项目和文化业态, 通过打造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区、天桥现代演艺群落、 三里屯时尚演艺街区等演艺集聚区,建设特色文化商业新地标。
国内其他城市, 如重庆市地标级建筑来福士广场的开心麻花“8 剧场”也依托渝中区经济圈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戏剧 IP,将演艺空间和商业空 间相融合,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场地限制;深圳万象城二期 S203 也引入了 英国先锋团队制作的爆款 IP 沉浸式美食互动体验《玩味探险家》。
总而言之,在商圈、商场里设立演艺空间,形成“沉浸式戏剧 餐饮 体验”,打造出一套可实际操作、符合市场需求、效益可观的跨界商业模式, 以一个演出空间带动一个片区的消费,已成为演艺新空间的新场景、新模 式。
(2)演艺与环境空间融合,产生集聚规模效应
位于上海市汉口路 650 号的 21层高的亚洲大厦, 原为一座普通商务楼, 如今蜕变成拥有 19 个演艺新空间,汇聚音乐剧、话剧、舞剧、脱口秀等 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有近 3000 个座位、总面积约 4000 m2 的“星空间” 演艺集聚地。截至 2023 年 2 月,共上演 6656 场次,观众累积达 43.79 万 人次,票房达 1.16 亿元[11] 。
亚洲大厦除驻场沉浸式演出外,还吸纳了喜剧、脱口秀等多种演出形 式的剧目, 与专业剧场形成错位, 受到市场持续追捧。亚洲大厦的“爆红” 撬动着演出行业的变革。小剧场驻演模式有望解决传统演艺行业的诸多痛 点,或许能让稳定的场所、稳定的团队、稳定的收入成为可能。
国内其他城市,如北京市宣武门内大街的繁星戏剧村拥有 5 个风格各 异的黑匣子等小剧场,精准定位中小剧场,形成了“戏剧 ”矩阵,围绕 戏剧主体展开艺术展览, 将多元化空间与戏剧结合创造出沉浸式戏剧酒吧、 环境戏剧等。经过十余年积累,至 2022 年成为拥有 55 部原创剧目、年均 演出 1000 余场、累计观众约 400 万人次的中国“戏剧品牌”[12]。
演艺新空间的发展, 延长了演艺产业的价值链, 盘活了多种空间资源。
(3)演艺与历史建筑融合,赋予建筑新生命
在国内的演艺新空间中,有不少是在旧址戏楼、旧厂房等历史建筑的 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2021 年,北京市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 作方案》,在湖广会馆、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的旧址及福州新馆、 正乙祠等,将京昆梆子等折子戏,变脸、猴戏、魔术等引入会馆,为会馆 注入形式更为多元、制作更为精良、互动体验更为丰富的优质演出, 打造“一馆一韵”的“会馆有戏”文化品牌, 让历史底蕴深厚的老会馆重新焕发生机。
上海市“1933 老场坊”号称“远东第一屠宰场”,由著名英国设计师 巴尔弗斯设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师与设计师将空间生产与艺术融 合,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演艺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创意空间,打造了“1933 微 剧场”和“空中剧院”两个演艺文化空间,成为城市中的新文化地标,焕 发出新的生机。
以上这些演艺场所,是以“文化再发现”为内涵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 改造,将历史性资源与地方性、全球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让不同演出形式 碰撞、表演形式融合,进而焕新历史建筑文化活力。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 时提升了城市活力,成为新的空间转型模式和文化治理模式,提高了城市 的生活品质和文化氛围。 [13]
(4)演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增强演艺新活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迭代更新及迅猛发展,在演艺新空间涌现出更多沉浸 式演出、互动性剧目。为给观众带来更强的现场体验感和参与感,越来越 多地采用新的音视频程控技术、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现场 文艺表演空间,营造出多空间、多维度、多视角观演体验,提升了艺术感 染力。
总之, 演艺新空间的发展趋势不断变化,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需要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和改进,提供多样化的演出形 式和体验, 扩大演出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并加强与商业体、历史文化建筑、 新技术等方面的融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图片
《2022年演出安全生产年度报告》相关介绍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 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旅政法发〔2019〕29 号 )[EB/OL].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
t20201204_906341.html,2019-03-14.
[2] 新华社 .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EB/OL].http://www. gov.cn/xinwen/2021-06/12/content_5617315.htm,2021-06-12.
[3]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 号)[EB/ 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8/23/content_5423809.html,2019-08-12.
[4] 诸葛漪 .2022 年上海市营业性演出 31582 场 [EB/OL].https://www.jfdaily.com/news/ detail?id=574140,2023-01-18.
[5]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 .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试行版)(沪演协 2019〔030-1〕号).2019.
[6] 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 . 关于开展大连市演艺新空间征集申报工作的通知 [EB/OL].https:// wlj.dl.gov.cn/art/2023/1/31/art_2055_2062904.html,2023-01-31.
[7] 张晨 . 打造演艺新空间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的上海实践 [N/OL]. 中国旅游报 ,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747285035151046785&wfr=spider&for=pc,2022-10-21.
[8] 蔡雅娇 , 李玥 . 北京演艺新空间 : 新探索带来新机遇 [N/OL]. 中国文化报 ,https://m.gmw. cn/baijia/2022-07/29/1303065936.html,2022-07-29.
[9]顾星欣 , 陈洁 . 演艺新空间 , 处处是“舞台”[N]. 新华日报 ,2022-07-29.
[10]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N/OL].
https://ghzyj.sh.gov.cn/ghgs/20220130/c1305e77f4d2475793fda9d44d124bdf.
html,2022-01-30.
[11] 朱光 . 中国音乐剧版权首次“出海”!《翻国王棋》为何能“翻”到韩国?[N/OL].
新民晚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685579087783207&wfr=spider&for= pc,2023-02-13.
[12]涂铭 , 邰思聪 , 等 . 这个“戏剧村”何以年均演出 1000 余场?——小剧场话剧获中国年
轻群体青睐 [N/OL]. 新华社 ,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748274244373964977&wfr=spider&for=pc,2022-11-01.
[13] 李静 .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上海演艺文化空间研究 [D].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图片
作者系薛懿华、谢渝熙、李沁阳、王茜,文章节选自《2022演出安全生产年度报告》
诚邀更多原创作者向 “艺科资讯” 投稿可靠的配资炒股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