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装马靠鞍”,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衣排在四大要素之首,不仅具有防寒抗晒的功能股票杠杆在哪里,也是提升气质的关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饰,兽皮和草叶是原始社会的文明,唐装和汉服是封建社会的辉煌,的确良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典。
当时,人们为了一件的确良衬衫,不惜省吃俭用几个月、然后排几个小时的队去抢购。
这看似疯狂的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苦衷呢?
一、的确良出现之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自古就会纺纱织布,为什么新中国缺衣少穿?
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穿的主要是棉麻服装。不论是棉还是麻,都需要土地种植。而八十年代以前,我们还没解决温饱,哪有那么多土地种植棉麻呢。
展开剩余91%棉麻的数量不足,布料自然紧俏。于是我国从1954年开始实行布票定量供给,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布票多少不等。
好的年景,每人每年有36尺布票,可以做一套冬衣、一套夏衣。
但你不可能这么做,因为做被褥也用布。
困难时期,每人每年只给1.6尺布票,这点布料只够缝补用。而且布票越是短缺,大家越舍不得花掉,因为担心明年更少,时至今日很多人家还保留着当年没舍得用的布票。
当时几乎没有成品服装,条件好点的买布找裁缝做,普通人为了省钱就自己动手做,因此缝纫机成为三大件之一。
没有缝纫机的就请邻居帮忙做,然后你帮邻居干其他活,这叫“换工”,是农村长期存在的合作模式。
那个年代脑力劳动者很少,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大家都要干体力活,干体力活是很费衣服的,而棉麻制品不抗刮、不抗磨、不抗洗,所以很容易磨损、破洞,
因此大家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的乞丐服。
当时大家没有什么换洗的衣服,一般只有一套冬衣、一套夏衣,冬衣一冬拆洗一次,夏衣晚上洗了第二天还得穿。
更有甚至,冬衣和夏衣就是一套衣服,把冬衣里的棉花取出来就成了夏衣,知道不好看、不耐用,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衣服得不到休息更容易坏,补丁摞补丁就成了常态。
一般每家只有一套比较像样的衣服,谁出门给谁穿,哥哥姐姐穿不进去的衣服还要传给弟弟妹妹穿。
这就是五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写照,那时的人们“不爱红装爱武装”。
虽然确实比较苦,但大家基本都一样,谁也不用笑话谁,痛苦只来自于物资短缺本身,没有精神上的对比伤害。
二、的确良一出现就被疯狂抢购
上世纪60年代,的确良刚刚进入上海,全国只有上海能买到的确良,而且很难买。
这种布料“禁拉又禁拽,禁洗又禁晒”,在棉布风行多年又要布票的新中国刚一出现,就成了社会上着衣的最高标准,按今天的话说叫“时尚”。
1968年的时候,人们在上海的一家服装店抢购的确良,因踩踏和橱窗玻璃破碎,竟然导致一死六伤。
这个罪魁祸首的确良,它既不是棉、也不是麻,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其实它是用化学纤维织成的布,是石油产业的衍生品,是欧美国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服装面料。
的确良布料
香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桥头堡,
广东是各种进口商品的集散地,的确良的叫法也源自粤语。的确靓是粤语真好看的意,
实际上它科学名字叫涤沦。
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国人对粤语并不了
解,于是就音译成了的确凉。但这种看似凉快的布料,穿到身上一点也不凉快,于是人们就把它的名字改成了的确良,因为它确实具有其他方面的良好性能。
的确良在三个方面表现突出:
一是耐用。
现在我们买衣服很少考虑扛不抗穿的问题,甚至还总是感慨衣服怎么穿都不坏,以至于旧的不去、新的又来、挂满衣柜。但当时买不起、买不到那么多布料,真希望衣服怎么穿都不坏,这样好代代传,的确良就是这种穿不坏的布料,而且因为弹性好所以一点褶都没有。之前的棉布衣服不结实、易皱。如果做衬衣每次还需要浆洗熨烫,其麻烦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的确良的第一个口碑流传就是免熨烫,成衣挺括,易洗易干。
二是靓丽。
在那个满大街都是黑蓝灰的年代,穿一套色彩艳丽的衣服上街,那回头率是相当高的。其实,我们一直会给布料染色,但长期的物资匮乏导致素色布料都不够用,所以根本没有彩色布料。的确良不仅花色众多,而且色彩纯正,怎么洗都不掉色。
尤其夏季,一件的确良衬衫上身,连走路都精神,一路生风。
的确良衬衫
三是高级。
所谓物以稀为贵,当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石油工业体系,的确良是纯纯的进口商品,是新鲜、时髦、品味、档次的象征。穿的确良是一件很风光的事,穿的确良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70年代初期,进口的确良稍微多了一些,但还是只有上海买得到。当时交通不便,出行成本特别高,谁要是有机会路过上海,那肯定要买些确良的。
毛主席专列的乘务员也是如此,她借着列车短暂停留之机,一路小跑地买到了自己心仪的的确良。
1973年,全军换发了由的确良制作的新式军服。因为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所以军装自来就备受青睐。
军装变成帅气的的确良,进一步掀起了军装热,绿军装成为时尚服饰。
不论是的确良军装,还是的确良服装,在70年代都是供不应求的。不过情况在一点点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慢慢地各个城市都可以买到的确良,人们不用特意去上海了。在满足城市需求之后,个别农民也开始穿上了的确良。
在那个布票紧缺的年代,的确良是非管控商品,开始的时候只收五折布票,后来用钱就可以直接购买。
也就是说,国家是提倡大家穿的确良的,因为的确良不是地里长出来的,不用地里长出来的布可以更好地保障温饱。
虽然十几元的价格确实不便宜,相当于工人半个月的工资,农民可能要用一年的积蓄,但对于没有布票的人来说已经是难得的机会了,一般新婚夫妻都要购置的确良衬衫。
男性的衬衫以白色为主,女性的衬衫则是各种颜色,有苹果绿、杏花黄、牡丹红。的确良不仅可以做衬衫,还可以做裙子,当时流行的主要是碎花长裙,也有爱美的姑娘穿白色的确良长裙,不过的确良比较透,裙子里需要穿衬裙。
当时的的确良衬衫、裙子很珍贵,很多人买了并不舍得穿,只有过年过节、重要活动时才穿,然后就锁在箱子里。所以,事隔多年之后,往往还崭新如初。
当时还有一种东西叫假领子,就是只有衣领的衬衫,这样既美观、又省布。
为了满足群众的穿衣需求,也为了更好地解决人地矛盾,我国从70年代初开始进口化纤设备。
10万大军云集辽阳,手提肩抗地搞建设,秉承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的精神,终于在1979年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的确良纤维原料。
辽阳石化正式投产后,年产7万多吨化纤,抵得上430万亩的棉田,可以为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七尺布。这就是化工的强大,化工不仅能解决穿衣问题,包括我们的农用化肥、车辆轮胎、路面沥青、常用塑料都是化工产品。
80年代,我国农业、种植业、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棉布、化纤布已经能够实现充足供应。1981年、1983年,国家两次下调的确良的价格,的确良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结束了布票年代,各种面料可以随便购买,农民在家门口的农村大集上就可以买到的确良衣服。
色彩斑斓的的确良,把80年代的大街小巷变得生机勃勃,结识耐用的的确良,终结了大改小、旧变新、补丁落补丁的穿衣方式,成为几代中国人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三、退出历史舞台
80年代中后期,的确良热潮逐渐消退。
90年代,的确良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我国的服装面料产能大幅提升,人们的购买能力也不断增强,棉麻绸绒等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布料随处可见。也就是说人们有了更多选择,也不再片面追求穿不坏了,没有必要独宠的确良。
二是与其他面料相比,
的确良不透气、不吸汗、不舒服、怕水怕火。的确良衬衫遇到下雨天会紧贴身上,女生比较尴尬。的确良衣物怕火烤,烤了之后会出现类似塑料的反应。的确良衣物冬天冷、夏天热,哪个季节都不合体。
三是人们的审美开始追求个性化,千篇一律的的确良已经无法带来“我有你无”的心理满足感。以前大家不在乎撞衫,后来大家更加追求标新立异、个性解放。
90年代,成品服装越来越多,裁缝手工缝制逐渐退出主流市场。
人们对服装的关注重点,逐渐从面料转向款式,短夹克、大西服、长风衣、牛仔裤、迷你裙、连衣裙等成为时尚。
那时的港台剧开始热播,明星的着装往往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
现如今,我们使用的服装面料,大部分都是混纺面料,也就是将棉、麻、丝、毛、化纤等混在一起纺织而成的面料。
这种面料综合了各种面料的优点,不仅吸汗透气、柔软舒适,而且平整无褶、结实耐用。但出于不同需要,人
们也会选择单一面料的服装,虽然不好打理,但更加高大尚,比如羊绒大衣。
现在的时尚青年,除了面料和款式,更关注的是品牌。
但品牌的价值往往是设计多余耐用,一万元的衣服未必抵得过一百元的抗穿。
能买单品过万的服装,自然也不会在乎它是否结实,重要的是排面。
而中老年人,更愿意穿棉制的服装,因为舒服。
50年前,的确良的流行之势,几乎席卷全国,但它的去和来彷佛一样神速股票杠杆在哪里,如今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的确良”这个的名词了。
发布于:天津市